1952年10月8日,远东美军司令马克·韦恩·克拉克批准了驻韩联合国军司令詹姆斯·奥尔沃德·范弗里特所提出的“摊牌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旨在通过集中兵力和火力,对上甘岭地区展开猛烈进攻,成为美军和联合国军一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之一,即“金化攻势”。行动的主要目标集中在上甘岭及其周边地区,特别是志愿军防守的五圣山南麓高地,敌军意图一举打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防线。
10月14日,联合国军调集了美军第七师、南朝鲜军第二师以及7个营的兵力,分为六路向上甘岭的志愿军阵地发起了疯狂进攻。敌军首先针对五圣山南麓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展开了猛烈的炮火轰击。战斗的第一天,敌人便发射了超过30万发炮弹及500多枚炸弹,炮火密集得让人无法想象。阵地上的通讯设备几乎在一瞬间就被摧毁,步话机的天线被炸断,数分钟内备用天线也被彻底摧毁,通讯几乎陷入瘫痪。
尽管面临如此猛烈的攻击,志愿军第15军指挥官秦基伟带领部队坚守阵地,展现出非凡的毅力和战斗力。他指示五圣山侧翼的观察所每隔半小时报告一次前线情况,并请求第38军和第12军通报各自的战况,确保全线协同作战。在此基础上,秦基伟决定将45师作为主攻力量,而44师则充当助攻力量。同时,组织火炮进行机动,并在上甘岭地区成立了炮兵指挥所进行统一调度,以应对敌人的进攻。
展开剩余73%随着战斗的推进,局势愈加激烈,阵地屡次易手。一次又一次的交战让阵地上充满了死伤,敌我尸体交织在一起,鲜血染红了大地。在这一过程中,战斗变得越来越残酷。即便是白天,炮火也将天空遮蔽,战士们只能在炮弹的轰鸣声中进行生死搏杀。在这片火海中,每一次阵地的更替,都是一场生死较量。
原本,志愿军第12军的任务是在金城地区进行防守,完成任务后将撤回谷山地区休整。然而,在上甘岭战役开始后不久,第12军副军长李德生接到了紧急命令,要求他火速前往兵团部,接受新的作战任务。10月26日,李德生到达兵团部,见到了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和副政委杜义德。王近山简要汇报了当前战况,并表达了对局势的担忧:“上甘岭形势严峻,敌人投入了大量兵力和火力,前线情况已经发展成了大规模战役。如果我们失去阵地,敌人就能迅速占领五圣山,突破我们的防线,整个战局可能发生变化。”
在此情况下,王近山坚定地指出:“我们绝不能失去上甘岭,必须坚决守住阵地,寸土不让。”接着,他对李德生说:“第12军被调为兵团的战役预备队,要准备投入决战。请你做好指挥协调,确保各部协同作战,坚决打赢这场战斗。”
李德生立刻动身前往上甘岭,亲自了解情况。11月1日,他带领第12军第31师接防了597.9高地,迅速组织部队与敌军展开激烈交战。敌人的进攻如潮水般涌来,但李德生凭借过硬的指挥能力和坚韧的意志,成功顶住了敌人的多轮进攻,连续四天的激战中,敌人未能突破防线。
11月7日,毛主席通过电报向志愿军司令部和第三兵团发来慰问,并高度评价了李德生指挥的597.9高地保卫战。他写道:“五圣山的战斗已发展为战役规模,并取得了显著胜利。你们必须继续鼓励部队,保持作战热情,坚定信心,为最终胜利而奋斗。”随着局势的稳定,李德生指挥部队展开反攻,成功夺回了537.7北山的所有阵地,使敌人的“摊牌计划”彻底泡汤。
面对战役的失败,美军司令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坦言,“金化攻势”是一场“残忍的挽回面子的恶性赌博”。他说:“我们的伤亡人数超过了8000人,绝大多数是南朝鲜部队,整个战役得不偿失。”他承认,这次进攻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暴露了敌军的战略漏洞,最终导致了彻底的失败。
发布于:天津市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