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友婷
7月15日上午10点,王俊灵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把家里的地拖了一遍,米饭也提前煮上。收拾好家务后,她便走出家门,穿过街巷,步行前往深圳市盐田区盐田街道永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每逢工作日,将孩子送去上学、操持完家务后,王俊灵都会来到党群服务中心,和其他“卡嫂”一边聊家常,一边制作穿戴甲。只见她们围坐在桌前,指尖翻飞间,一片片缀满星月、蝴蝶图案的甲片逐渐成型。
“既能照顾家,又能学到技能,还有收入,心里踏实多了。”就在一年前,王俊灵的生活重心围绕着家里的两个孩子和一日三餐,闲暇时就刷刷短视频打发时间。而如今,掌握了制作穿戴甲的手艺,她靠自己的双手,每月能挣下几百到两千元不等。
在深圳盐田,像王俊灵这样的“卡嫂”有近1500人。身为货车司机的妻子,跟车时,她们是得力帮手;留守时,她们则是家庭的坚实后盾。盐田街道永安社区是典型的外来人口聚集区,外来人口占比高达80%。许多“卡嫂”因为丈夫常年奔波在外,不得不全职操持家务、照料孩子。然而,长期没有工作收入,也让她们面临着不小的经济压力。
王俊灵也曾为家庭开支而焦虑。她的丈夫从事长途运输,有时一走就是十天或者半个月,短途也需数日才能回家一趟。“一家四口人的开销,都靠他一个人赚,太辛苦了。”她坦言,自己早在去年就有到工厂上班的想法,但家里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直到社区推出穿戴甲培训项目,她才看到了兼顾家庭与工作的现实可能,“有空就过去做穿戴甲,挣点补贴,也算分担一些家庭的生活开销。”王俊灵说。
永安社区党委在深入走访调研中了解到王俊灵等“卡嫂”们的困境后,迅速行动起来,链接各方资源,引入美甲企业开展“手工穿戴甲”技能培训。“这一技能门槛相对较低、时间灵活,契合‘卡嫂’兼顾家庭与工作的需求。”永安社区社工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4月,社区通过链接资源,启动了穿戴甲项目,帮助“卡嫂”们走出家门,靠技能创收。
项目启动之初,社区招收了10名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卡嫂”试点学习。培训全程免费,课程内容涵盖穿戴甲的基础知识、工艺流程和品质标准。培训结束后,企业采取“按件计酬”的方式回收产品。截至目前,已有近20位“卡嫂”能独立制作产品并稳定接单。
“我们一般利用上午家务后的空当、下午接娃前的空闲时间到党群服务中心‘上班’,甚至晚饭后过来‘加班’。”作为第一批学员,王俊灵如今已经能接到单价较高的订单——一副穿戴甲按工艺难度不同,报酬在5元到12元之间不等。
一副副甲片被细心修型、涂胶、装饰、烘干,再由社工统一质检打包、对接企业。“别看一副穿戴甲只有几元到十几元,利用闲暇时间接点单,有些‘卡嫂’一个月也能挣到两千元。”上述负责人说,这是实实在在的补贴,更是“卡嫂”们找回自信的起点。
“有工作了,人也变得更自信了。”王俊灵笑着说,学习制作穿戴甲之前,她对自己没什么信心,总觉得“这个不会、那个做不了”。现在,她觉得,“只要肯学,就能做好”。
为了进一步帮助“卡嫂”、宝妈们拓宽增收渠道、提升技能层次,永安社区党委还引入专业的直播机构,启动“永安云端蝶直播赋能项目”。20余名“卡嫂”、宝妈系统学习短视频脚本创作、拍摄剪辑、直播带货等新技能。从策划到拍摄再到剪辑,全流程自主操作,正积极筹备直播带货,努力实现向“创业能手”的转身。
“真没想到,我一个平时连手机都玩不利索的人,现在也能做直播带货了。社区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和平台,我一定要好好干!”“卡嫂”李霞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了解到,在穿戴甲项目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永安社区持续丰富技能培训“工具箱”,引入家政服务、母婴护理、AI应用等更多实用课程,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同时,社区还联合盐田区人社部门打造“家门口的就业驿站”,定期组织现场招聘会,为有就近就业意愿的居民搭建桥梁。
此外,在社区持续赋能下成功增收、重拾自信的“卡嫂”们,还自发组建了“卡嫂志愿服务队”,活跃在交通疏导、环境整治、邻里互助等社区治理的各个场景中。
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