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贸会公众开放日那天,我一大早就被琳琳拽起来,拉着我前往首钢园排队,她说网上说本次服贸会文旅板块有个非凡的文化体验一定要提前去排队。
我俩跳过了据说小礼品赠送很多的1号馆,直奔文旅板块所在的9号馆,到了海淀专题展的门口,望着排起长队的人流,琳琳说,这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行浸式VR大空间体验项目《梦回圆明园》。
在排了很久之后,我俩戴上了VR装备,展厅空间不大,也就十几个平方,但设备带上的瞬间,我俩就“穿越”到了几百年前的圆明园,园林水榭中的锦鲤在波光里游动,去圆明园游览时所见大水法的残垣断壁迅速复原,以原本的模样出现在我俩的眼前,机械传动的喷泉还闪动着太阳折射的光芒,朱红宫墙的纹路清晰可触,走进宫殿之中,案头器物的纹饰细节也是纤毫毕现。
更神奇的是,因为大空间追踪技术,我俩不是只能站着观看VR影像的旁观者,而是可以自由地走动,与1:1还原的圆明园进行行进式的互动。这种打破时空的自由感,用科技的力量文化在历史层面和现实层面产生重合叠加,圆明园辉煌宏伟的建筑带来的历史荣誉感与断壁残垣现实带来的历史沉重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由的感慨,文化+科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
文化+科技=新视角下的文化重塑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文化元素开始从现实融入线上,以虚拟、可互动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最近几年,我们也是欣赏到了大量基于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文化作品,不管是VR技术的古迹还原,比如“华夏漫游之北京中轴线”漫步式VR体验,让我们能够以“裸眼3D”的效果将永定门、正阳门、钟鼓楼的风貌纳入眼中。还是去年底以来以来,爆火游戏《黑神话悟空》。
数字革命对文化表达的颠覆性革命,使得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实现自由组合和创新表达。给观众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就拿《黑神话悟空》来说吧,
游戏开发团队为了搭建游戏中的虚拟场景,基于精密扫描技术,细致采集了山西玉皇庙、重庆大足石刻等庙宇楼阁与人物造像的构造细节,包括千百年来因自然外力影响形成的缝隙与缺痕,以及历代修缮古建时留下的痕迹,甚至是塑像上的灰尘痕迹,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1:1的数字模型技术完美留存,再与游戏剧情相结合,成为了游戏中虚拟世界的一部分。
玩家在进入游戏,被虚拟古建筑和游戏配乐(民族乐器与现代乐器结合的配乐风格)震撼的同时,自然而然被古建筑、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吸引,于是我们就看到,游戏在线上爆火的同时,也实实在在的推动了山西等地线下古建筑游的爆火。
在此过程中,数字技术不仅仅扮演了工具的角色,更是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出新、艺术与技术之间搭建起完美的桥梁,通过技术层面的革新,为传统文化题材推陈出新开辟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文化+科技=大众参与的文化盛景
随着网络平台聚集海量的文化内容生产者,数字时代的文化生产者已经不再是特定的文艺创作群体,在科技的加持下,文化创作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全民化方向开始发展。如果去问包括我在内的年轻网民,最近电视台在播什么热门电视剧,我想大概率都是思考很久也回答不上来。但是如果让我们推荐几个下饭up主,我们倒是会打开自己的关注列表热情的推荐起来。
同样的,人工智能也开始驱动文化生产工具的革命。不管是大模型所带来的一键成片、AI生成音乐、视频及文章等能力,技术革新全方面改变了文化内容的生产方式。但受欢迎的,得到很多赞与转发的“电子榨菜”仍然是不易的,爆款文章与视频的背后,要么是深邃的思想与精湛技术的结合,要么是触动心弦的感动与共情。这就说明,网络受众的审美依旧是“在线”的,甚至要求更高。
就拿“北京范儿”短视频大赛的热门作品来说吧,热门作品的评论区要么是赞叹短视频的视角独特,用前所未有的专业拍摄手法和独特的讲述方式重新认识北京的某一处古迹,要么是感慨短视频作者的知识渊博,文案让人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也就是值得我们点赞的文化作品,一定是用心的,而这个用心,其实指的就是创作者的独特情感、独特表达与深度思考。
在人工智能时代,AI掌握的数据是海量的,它可以提供给我
们很多创作上的反馈和刺激,同样AI也可以做很多基础性工作,为创作者节约时间,但作品的原创力仍然是最为珍贵的。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常有网友留言到,千年古都的历史厚重感与中关村等最前沿科技的交融互动,是北京最吸引自己的地方。而在关于北京旅游的帖子中,北京旅游的最佳打卡地也总是绕不开“文化+科技”的组合。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年建都史的北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除了传统文化之外,北京还是我国现当代文化的中心,无论是现代文学、现代艺术、现代戏剧,北京都是重要的起源地和创作中心。可以说,近现代以来,中国每一次文化领域的跨越式发展,都离不开北京。
而北京,也没有沉浸在厚重文化底蕴的温床中,而是作为全国文化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就是北京对于如何发展新时代文化努力的方向之一,也是今年北京文化论坛想探讨的主题。
而北京文化论坛的预热其实早已开始,那就是9月12日启动的“我与地坛”北京书市。
北京,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不断产出者全国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北京文化论坛这张代表北京文化发展的金名片会在论坛期间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值得我们期待。
作者:陈燃
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