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摘要:7月流动性缺口或达万亿,央行或重启国债买卖等工具补充流动性,资金面预计稳中偏松。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下半年或仍有1-2次降息及50BP降准,结构性工具或扩围支持科创、消费等领域。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5000亿)聚焦科技创新、消费及外贸,预计撬动1-4万亿资金,三季度或带动社融改善,债市需关注政策效果兑现及利率走势博弈。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1、7月流动性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
经我们测算,完全排除MLF以及逆回购到期的因素,7月流动性缺口可能达到10000亿元。财政因素对资金面的压力明显增加,很难完全通过市场行为自发解决,因此央行的支持力度将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不排除通过重启国债买卖来实现流动性投放。
华西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郁
展望7月,在央行的政策方向更加明朗之前,债市可能较难出现较大级别的行情。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债市没有机会,随着7月保险、理财、银行等增量资金的注入,利率或可逐步向前低迈进,并且伴随部分结构性行情。因此,紧跟“破风手”,提前布局增量资金潜在的待配品种,或是占优策略。
国金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尹睿哲
历史上7月资金面多走松、汇率行至7.2下方不再成为央行货币宽松的掣肘均是7月资金面的有利因素。虽然央行在最新货币政策例会中再度提到“防范资金空转”,但从2024年以来提及此说法时资金利率的走势来看,此说法给资金利率带来的上行压力较历史明显降低,或不用太过担心7月央行态度转向。7月资金面可能继续呈现稳中偏松的局面,但可能不会大幅走松。DR001仍有较大概率持续运行在政策利率下方,DR007或运行在1.6%上下5bp附近。
东吴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李勇
短期内利率仍然在窄幅震荡,但我们认为得益于流动性宽松,利率下行的逻辑在即将到来的1个月中较为顺畅。第一,债券发行高峰将结束,流动性“被动式”宽松,7月资金面无虞。回顾二季度,国债和地方专项债接续支持财政发力。
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
央行通过7天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MLF、降准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使用,后续仍不排除国债买入操作的重启,完善了“短-中-长”的流动性补充体系,并在月初、月中、月末时点配合投放流动性,平抑资金波动,呵护流动性合理充裕,往后看,考虑到6月财政“收少支多”,财政支出月末集中释放,对流动性亦有所补充,预估资金面跨季无虞。
东方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齐晟
从6月利率平均值的下行幅度看,隔夜资金利率下行幅度较大,7天资金利率以及各期限国债利率下行幅度均在10bp以内,说明市场并不相信6月流动性的宽松能维持,担心一旦央行不再呵护资金面,资金利率或将重新走高。但根据以上分析,即使不考虑央行因素,7月流动性也存在边际宽松的动力;即使央行呵护力度减弱,流动性也能维持宽松;隔夜利率就算不继续下行,债券利率仍存在继续下行的动力。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在利率债方面仍推荐持有长久期品种。
2、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
中国银河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张迪
降息:当前的实际利率依然显著高于自然利率,仍需进一步调降,预计下半年还会有1-2次降息,总计调降政策利率20-30BP,从而引导LPR下行,并传导至贷款、存款利率的进一步下行。降准:预计下半年50BP的降准仍有望落地。推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用于扩大投资,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问题。4月政治局会议提出“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年内仍有望适时推出。意在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问题。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
本次央行例会通稿中有关货币政策的表述大体延续上次例会基调,仅将“择机降准降息”替换为“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或反映出在5月年内首次降准降息落地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后续将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精细化调控。结构性工具方面,本次例会还提出要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做好“两重”“两新”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后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仍有扩围空间。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
5月份降准降息落地,当前正处于政策观察期。更重要的是,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偏强,近期再度实施降准降息的迫切性不大。下半年央行还会继续降准降息,其中降息幅度可能达到30个基点,降准幅度有可能达到50个基点,这将引导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更大幅度下调,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激发内生性融资需求。
信达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李一爽尽管央行对经济的表述更趋乐观,但困难与调整仍存,尤其是“物价持续低位运行”。尽管在5月宽松落地后,央行将“择机降准降息”的表述调整为“灵活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但下半年再度降准降息的可能不能排除。此外,本次会议仍然维持了“关注长期收益率变化”、“防范资金空转”等表述,显示限制利率过快下行仍是央行的目标之一,但相关表述在Q1也并未制约流动性转松。 华创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周冠南
货币政策在总量上保持宽松取向,以应对国内需求不足与外部不确定性,但货币政策操作的形式和节奏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3、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中信证券宏观与政策首席分析师杨帆
2025年再次启用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进行展望:一是首批资金规模5000亿,后续仍有概率加码。二是除稳增长,本次政策工具的目标可能更加侧重于支持科技创新和消费。三是区域投向将进一步向广东、浙江、山东等经济大省倾斜。四是在财政贴息的情况下,我们测算本次工具融资成本或不到1%。五是乐观预计可带动2到3万亿固定资产投资,但可能有挤出效应,实际影响或小于该测算。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
参考2015、2022年经验,工具额度下达至投放完毕跨度约2个月左右,节奏偏快;如果三季度初额度确定并启动部署,预计资金将于三季度结束前到位,而相关实物工作量和对经济金融数据的提振则有望在三、四季度体现。对于5000亿金融工具而言,除了本身直接为项目注资外,作为项目资本金,可以更大程度地撬动市场资金,预计可以拉动1-4万亿。社融信贷方面,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带动企业中长期贷款重回同比正增长。
华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冠南
往后看,三季度或进入宽信用政策效果兑现期,需要关注对债市情绪的影响。5月经济数据显示需求侧消费强而投资弱,且6月近期出口走弱的迹象初步显现,逆周期调节有望下半年加力稳投资。根据5月地方密集筹备的动向看,短期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额度或有望下达,进而提振数据表现,重点关注三季度宽信用兑现、7月政治局会议前后政策预期博弈等对债市情绪的影响。
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
本次新型政策性工具或已经在路上。近期,河北邢台、河南焦作、广东梅州等区域在内的多个地市召开政策性金融工具项目推进会、政策宣讲会,作出相关部署和安排。运作模式上,根据部分区域披露来看,或将继续由政策性银行牵头,央行或通过PSL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提供资金支持。与前两轮较为不同的是,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投向领域或更聚焦科技创新、消费、外贸等领域。
申万宏源首席经济学家赵伟
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投向要支持科技创新,这可能主要指向对数字经济,特别是AI、算力等方面的支撑,这很可能是本轮与前两轮工具的主要不同点之一。湖州市商务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向上争取工作部署会也把“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放在重点项目摸排工作的前两位,与2025年两会重视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方向一致。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沪股通 深股通 港股通(沪) 港股通(深) 热门资讯 马斯克成立美国党 特朗普回应:荒谬 高温“炙烤”催热三大赛道 强化高频交易监管 新规正式实施 外卖大战补贴升级 周末集体爆单 焦点专题 2025全国两会第十二届Choice最佳分析师聚焦二十届三中全会尚红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